vim折叠

发布时间:2021-07-14 18:20:19 阅读:1551次

转:http://www.cnblogs.com/welkinwalker/archive/2011/05/30/2063587.html

http://www.2cto.com/os/201203/122133.html

编辑vimrc文件

set foldmethod=indent "set default foldmethod

如果想让鼠标可以点击 set fdc=2
zm 关闭所有折叠
zr  打开所有折叠
zc 折叠当前行
zo 打开当前折叠
zd 删除折叠
1. 折叠方式
可用选项 'foldmethod' 来设定折叠方式:set fdm=*****。
有 6 种方法来选定折叠:
manual           手工定义折叠
indent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更多的缩进表示更高级别的折叠
expr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用表达式来定义折叠
syntax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用语法高亮来定义折叠
diff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对没有更改的文本进行折叠
marker            对文中的标志折叠
注意,每一种折叠方式不兼容,如不能即用expr又用marker方式,我主要轮流使用indent和marker方式进行折叠。

使用时,用:set fdm=marker 命令来设置成marker折叠方式(fdm是foldmethod的缩写)。
要使每次打开vim时折叠都生效,则在.vimrc文件中添加设置,如添加:set fdm=syntax,就像添加其它的初始化设置一样。
2. 折叠命令
选取了折叠方式后,我们就可以对某些代码实施我们需要的折叠了,由于我使用indent和marker稍微多一些,故以它们的使用为例:
如果使用了indent方式,vim会自动的对大括号的中间部分进行折叠,我们可以直接使用这些现成的折叠成果。
在可折叠处(大括号中间):
zc      折叠
zC     对所在范围内所有嵌套的折叠点进行折叠
zo      展开折叠
zO     对所在范围内所有嵌套的折叠点展开
[z       到当前打开的折叠的开始处。
]z       到当前打开的折叠的末尾处。
zj       向下移动。到达下一个折叠的开始处。关闭的折叠也被计入。
zk      向上移动到前一折叠的结束处。关闭的折叠也被计入。
当使用marker方式时,需要用标计来标识代码的折叠,系统默认是{{{和}}},最好不要改动之:)
我们可以使用下面的命令来创建和删除折叠:
zf      创建折叠,比如在marker方式下:
zf56G,创建从当前行起到56行的代码折叠;
10zf或10zf+或zf10↓,创建从当前行起到后10行的代码折叠。
10zf-或zf10↑,创建从当前行起到之前10行的代码折叠。
在括号处zf%,创建从当前行起到对应的匹配的括号上去((),{},[],<>等)。
zd      删除 (delete) 在光标下的折叠。仅当 'foldmethod' 设为 "manual" 或 "marker" 时有效。
zD     循环删除 (Delete) 光标下的折叠,即嵌套删除折叠。
仅当 'foldmethod' 设为 "manual" 或 "marker" 时有效。
zE     除去 (Eliminate) 窗口里“所有”的折叠。
仅当 'foldmethod' 设为 "manual" 或 "marker" 时有效。
关于vim的代码折叠,小弟也是初学,仅做参考。
使用Vim的折叠功能书写程序代码
折行的用处:
2 创建折行进行大纲预览
2 移动到某处进行编辑
2 使用jzij打开文本进行编辑
2 编辑完毕后再用jzij打开折行进行移动

打开vim的折叠功能,请在~/.vimrc 中加入:set foldmethod=marker ,使用vim默认的折叠标签进行处理。使用方法如下:
1、加折叠标签
在normal模式下,从键盘输入zf并回车,您就会看到折叠在一起的两行标签如下:
/*{{{*/
.....这里输入您 的程序代码
/*}}}*/
2、输入程序代码后,将代码折叠起来使用如下命令(normal模式):
zc 回车
3、打开折叠的程序有以下几种方法
a、在折叠的行上移动光标
b、在normal模式下输入zo并回车
4、给一段文字加折行(normal 模式)
zfap

5、zr命令可以打开折叠几层的内容 zm使用内容折叠的更多一些(多层折叠操作时可反复使用)。

6、嵌套了多层的折行, 也可以用zR命令一次打开所有折行

7、关闭所有的嵌套折行使用zM

8、可以用jznj命令来禁用一个折行. 然后用jzNj还可以恢复它. jzij命令则可以在两者之间切换.

其它的,请参考vim的使用手册。

手动折叠:

zfap
你将会看到该段落被一行高亮的文本所代替。你已经创建了一个折叠了。|zf|是一个操作符,而|ap|是一个文本对象。你可以将|zf| 操作符跟任何一个移动命令联用,为所经 之处的文本创建一个折叠。|zf| 也能在可视模式下使用
说明:ap是用以选择一个段落。这里a的用法如下所示:
" "this is a example" "
使用的方法就是<action>a<标识,可以是',",],}等>
只要在内层双引号里面输入va" 就会选中"this is a example"
也可以在内层双引号中输入y2a" 就会复制" this is a example" "
{This is another example}
只要在{}内的任意位置输入va}就会复制{This is another example}。
zf20G 从当前位置折叠到20行
zfgg 从当前位置折叠到文件头,非常适合编程的时候隐藏文件顶部的头文件包含,源文件注释
作者常用:
写程序时都是以函数为单位,可以很方便的折叠一个函数,而保留函数头部。如下函数,我们将光标停留在{处,输入zf%
#include <stdio.h>
int main(int argc, char* argv[])
{
return 0;
}
效果就出来了:
#include <stdio.h>
int main(int argc, char* argv[])
+:-- 3行  {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}

若要再阅读那些文本,则可以键入以下命令打开该折叠:
zo
你还可以用一下命令再关闭该折叠:
zc
所有的折叠命令都以'z' 开头。展开你的想像力,这个字母看起来就像一张折叠起来的
纸的侧面。而"z" 后面可用的字母,由于采用了帮助记忆方法选择,很容易记得住:
 
        zf      F-old creation (创建折叠)
        zo      O-pen a fold (打开折叠)
        zc      C-lose a fold (关闭折叠)
一次打开所有折叠:
zr  zR(用于有递归折叠的时候,功能与zr类似)
一次关闭所有折叠:
zm  zM(用于有递归折叠的时候,功能与zm类似)
更常用的命令:
zi (当我们创建了折叠以后,可以使用zi关闭所有折叠,将光标移到想浏览的文本处,再按zi,打开所有折叠)
折叠控制:
有时候,查看或记住一个折叠在哪儿,挺不容易的。更别说用|zo| 命令来打开了。要查
看那些已定义的折叠: 
        :set foldcolumn=4 
这个命令将在窗口左边显示一小栏来标识各个折叠。一个"+" 表示某个关闭的折叠。一
个"-" 表示每个打开的折叠的开头,而"|" 则表示该折叠内其余的行。
取消左边的小栏:
        :set foldcolumn& 
你可以在折叠栏内用鼠标点击"+",以打开一个折叠。点击"-" ,或在它之下的某个
"|" ,将关闭一个打开的折叠。
存储和恢复一个折叠:
当你关闭一个文件,去做其他事情,或编辑其他文件,回来以后编辑同一个文件,如果折叠是手动方式创建的,则所有的折叠都消失了!为了保存折叠,可以使用:
:mkview
这将存储那些影响文件视图的设定及其他内容。
稍后回到同一个文件时,可以重新载入这个视图:
:loadview 
你可以为一个文件储存多至十个视图。例如,把当前设置储存为第三个视图,并载入第
二个视图: 
        :mkview 3
        :loadview 2  
依赖缩进折叠:
如果希望依赖缩进折叠,则首先需要设置
:set foldmethod=indent 
如果你写的代码比较规范,不规范也没事,先全部选中,然后按“=”,代码就规范一些了。完整的命令是ggvG=
然后试试zm,zr有什么效果,这个功能对于程序员还是挺有用的。当我们设置了foldmethod后就不能再手动创建折叠了,对于我这样喜欢不喜欢被约束的这个功能其实很不咋滴。
我们只需要重新设置foldmethod就可以了。
:set foldmethod& (后面加个&就是恢复默认设置,反正我是这么理解的) 
其他折叠方式:
依赖标识折叠
依赖语法折叠
依赖表达式折叠
参见:http://vimcdoc.sourceforge.net/doc/usr_28.html#28.6
参考资料:http://vimcdoc.sourceforge.net/doc/usr_28.html

如有问题,可以QQ搜索群1028468525加入群聊,欢迎一起研究技术

支付宝 微信

有疑问联系站长,请联系QQ:QQ咨询
上一篇:vim块操作

转载请注明:vim折叠 出自老鄢博客 | 欢迎分享